今天是:
主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 | 教育 | 校园 | 图片 | 教研 | 论文 | 课题 | 荣誉 | 学校 | 师生 | 视野 | 法规 | 交流 |
校务公开 | 通知 | 文件 | 投稿 | 栏目 | 安全 | 心理 | 学校 | 党建 | 团委 | 专题 | 远程继续教育 |

景德镇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1-03-09 08:33:24 来源:市教育局  作者:   阅读:2785

      《景德镇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现将《规划》全文登录。敬请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和所有关心、支持我市教育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谢谢!

景德镇市教育局办公室  .

  注:修改意见文字稿可直接寄市教育局办公室,电子稿可发至wenyue73@163.com,联系电话:8576290,传真:8576285。

 

 

  景德镇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期间是景德镇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加快教育发展是基础和先导。科学编制我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我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需要。为此,依据《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有了新突破;教育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各类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中小学校619所,其中小学496所,普通中学99所,职业中学24所,在校生24.32万人(其中市直33所中小学、3.79万学生、3440名教职工),教职工21634人。辖区内高校三所,在校学生3.1万人。

  (一)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市城乡普及义务教育各类指标高位运行,并逐步趋于稳定。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531所,比2005年增加了46所,其中省级示范幼儿园7所,市一级一类幼儿园18所,乡镇示范幼儿园27所;在园幼儿数从2005年4.04万人增加到2010年4.4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67.7%提升到2010年的76.6%,比2005年增长8.9%,年均增长1.78%。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0.99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11%;年辍学率0.1%。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7.97%;年辍学率为2.2%。全市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人非盲率为99.8%。

  (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由2005年的27248人,增加到2010年 37927 人,与本世纪初每年招生人数4000人左右相比,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都增长了150%。尽管2006年开始,义务教育 “五三”学制改为“六三”学制,高中只有两个年龄段的学生,但高中的发展仍未减速。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54. 3%提高到2010年的81.99%,年均增长5.54%。公民人均受教育年限9.65年,居全省第二位。

  全市共有普通高中学校25所(其中:高中7所,完中18所),在校学生23343人,其中优质高中14所(省重点中学6所,省重点建设中学6所,市重点中学2所),在校学生20720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中有进,理科多年位于全省前列,文科跃升至全省中游水平。近两年高考录取二本以上学生每年都有近500人,普通高中教育形成了“理科领先、文科进步、艺术见长”的态势和特色。

  全市现有职业(含职专)学校23所(其中高职院校1所,职业高中16所,普通中专4所,成人中专1所,技校1所),另有9所普通高中举办职业高中班,在校生总数2万余人,其中中职(专)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6万余人。职业学校中有国家级重点1所,省级重点1所,县级职教中心3所;职业学校有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职业教育涵盖了机电、商贸、旅游、汽车、机械加工、计算机等30多个专业,基本构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泛职业教育格局。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功能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在不断扩展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按照“巩固一批、发展一批、整合一批、改办一批”的思路,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灵活设置专业门类,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实现了年均20%的招生增长率。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全市各职业学校与三个工业园区近百户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华意压缩机、江西美菱、法蓝瓷、嘉和工业、环球陶瓷、特地陶瓷等数十家园区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五年来共输送毕业生5000余人,输送实习生3000余人,培训青壮年农民2000余人。已成为企业人才培养、输送、储备、就业的基地。

  (四)高等教育上规模上水平

  2005年辖区高校在校生人数2.11万人,到“十一五”末,2010年在校生达3.11万人,年均增长9.40%,比2005年增长46.99%。2010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1.36%。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159人。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十一五”以来,学院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开放发展等方面卓见成效,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率显著提高,该校是我市第一个“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2008年,学院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江西省高校首次获此殊荣。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咬定升本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经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评估,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尤其是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五大核心指标”均已达到教育部本科院校设置标准。2009年8月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考察评估。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创建省级示范性院校”为契机,加快学院发展步伐,学院先后投资   万元建设新校区,完成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建立陶瓷工程实训中心、陶瓷装饰材料中心等7个校外实训基地,2010年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义务教育以布局调整为切入点,以扩大优质资源为基础,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着力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市、县(市、区)根据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的变化,结合小城镇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进行了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重点改造了学校危房,改善了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教育项目工程共投入3.68亿元资金新建、改建校舍面积82万平方米。先后建成市五中、梨树园小学、乐平市五中、六中、浮梁新平中学等一批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

  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装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176间,其中城区学校全部建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用计算机9265台,生机比为21:1,多媒体教学设备269套,全市有47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建有实验室及功能教室612间,图书馆(室)394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装备了423所学校。我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提高到65%,农村的孩子也象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六)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组织学校开展以“学先进、树典型、强师德、铸师魂”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教学业务“五项全能”竞赛、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提高师德素养。

  通过与高校签订用人协议、“绿色通道”引进、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吸纳高校优秀毕业生1000余人补充进城乡教师队伍,优化了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全面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组织实施了“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组织评选了特级教师、遴选24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和150名省级骨干教师。组织实施了“511”名师工程,逐步实现了各学段都有由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名师专家指导组,形成较为完善的骨干队伍层级带动网络体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优质课竞赛、说课竞赛、课题研究等活动,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和成长。

  (七)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市各中小学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要求,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的课改故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和“优秀教案和课堂实录”等三项评比活动。开展了中小学电脑制作、中小学(幼儿园)自制教具活动,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市民办教育进入调整期。按照“四独立”(独立的事业法人、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财务管理、独立的教育教学)办学要求对民办学校进行了达标整改。下放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审批权,促进了民办教育规范发展。

  进一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小升初试点实行“推荐入学”招生办法。为均衡生源,还实行省重点中学从统招计划中划出30%的计划分配到城区各初中学校的政策。中考体育考试对听力障碍的考生实行英语听力免考。加强了考试管理,圆满完成各项考试任务,实现了“平安考试”的工作目标。

  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市中小学补充新教师全部参加全省统一招聘考试,按岗位择优录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绩效工资改革。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顺利,完成了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确保了教师队伍稳定。

  进一步有效开展社区教育。建立健全了各类社区教育机构,我市全部71个社区居委会都成立了终身教育基地,利用市民学校、人口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提高了“社区人”文化素质。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教育取得实效。改善了各级老年大学办学条件,发展了各类成人教育、家长教育和农民夜校,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其中,2009年市老年大学获得全国“先进老年大学”殊荣;市家长函授学校连续十多年获得全国、全省先进称号。

  (八)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3所。我市特殊教育历年来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05年,城乡适龄残障儿童少年入学率为75%。2009年市、县共争取到三所特教学校的扩建项目,特教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2009年全市共有智力、视力、听力“三类”残疾少年儿童1300人,入学率达到83.2%。已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个层次,盲、聋哑及智障三类教育齐全的特教格局。

  重视弱势群体学生入学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市教育局安排10所小学、7所初中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一律免收借读费、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与城镇常住人口子女一样享受国家免费义务教育。对家庭困难的孩子还可以享受到住宿费和生活费补助。我市进城务工子女入学率达100%。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也得到特别关爱。

  十一五期间每年都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新生活动,仅在2009年,“政府助学金”社会各界捐献共509.3万元资金资助了1056名大学新生;2010年,“政府助学金”和社会各界捐献共549.5万元资金资助了1178名大学新生,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九)素质教育实施迈出新步伐

  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抓好课程质量的同时,各项主题活动富有特色。全国陶艺培训基地被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成为学生学习陶瓷文化的重要场所。全市组建23所少年军(警)校。学校体育、艺术和卫生工作进一步强化。启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彰显体育教育特色。景德镇二中“火炬”学雷锋小组成为我市德育教育的一面旗帜。主学科竞赛处于全省前列。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多年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也屡获佳绩。

  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校园行”系列活动,全市中小学生崇尚感恩、学会感恩、践行感恩,促使德育成果转化为学习动力;

  (十)教育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减免学杂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收学杂费的普惠政策;教育帮扶体系日趋完善,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社会各界纷纷组织开展各种扶贫助教活动,全社会形成了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系统注重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教育质量、招生、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学校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教育发展的机遇

  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党的十七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末,景德镇市主动融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城市化、外向化加速。新兴产业崛起、文化市场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等都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和环境基础,也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变人力资源大市为人力资源强市,已成为“十二五”景德镇市教育事业承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二)教育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尽管政府依法保障了义务教育投入的“一高于三增长”,但总量太小,仍然满足不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保障水平较低;县(市、区)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短缺,学校正常运转难以维持。

  学前教育水平不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一是公办幼儿园稀缺,全市仅24所;二是幼儿教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三是幼儿教师短缺严重。一方面是公办园编制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缺少优秀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存在“小学化”倾向。

 

县(市、
区)

 

注册情况

幼儿园分类

达标情况

教职工人数

幼儿园

发展情况





民办园

企事业及集体办园

幼儿园总数

省级示范园

市一级、二级幼儿园

乡镇示范园

全市

354

186

24

499

8

531

7

19

26

2443

109

7

415

浮梁县

 

60

19

39

2

60

-

3

12

233

-

7

53

乐平市

272

66

2

336

-

338

2

5

10

1108

21

-

317

昌江区

22

24

1

45

 

46

1

1

4

328

12

-

34

珠山区

40

30

1

63

6

70

3

8

26

690

70

铁路
幼儿园

 

1

1

-

-

1

1

2

12

18

1

 

 

高新区

9

2

 

11

 

11

 

1

 

52

-

-

11

陶瓷
工业园

11

3

 

5

 

5

 

 

 

14

5

 

 

  2010年分城乡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达标情况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市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和城区之间的差距依然比较明显,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也存在一定差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难以降温。农村中小学教育保障体制仍然比较脆弱。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按照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要求,景德镇市小学教师未达到专科学历的有近3200 人,中学(含高中)教师未达到本科学历的约有3000人。景德镇市在岗的近10000名农村(含乡镇)教师中,有20%左右为代课教师。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更少,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突出,缺少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师资,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比例、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比例城乡差距较大。

  新的问题和矛盾化解乏力。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城区小学占地面积普遍偏小,热点小学班额普遍偏高,小学生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广大市民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观念陈旧,职业学校招生困难。

  三、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制创新、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着力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质量转型发展、学校自主发展、教育创新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普及水平现代化、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师资建设水平现代化、教育体系结构现代化和教育发展质态现代化。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向纵深推进,全面完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化进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建成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构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并全面普及,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9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以上;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初步建立以就业、创业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巩固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加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力度,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包括老年大学在内的各类社会社区教育,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教育体系。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2年以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十二五”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

  ----提升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加大省、市示范幼儿园创建工作力度,实施名园放大策略,采取以省、市示范园带动周边,推进整体发展的管理模式,鼓励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推进优化管理、优质教育和保持鲜明个性的发展方向。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扩大公办幼儿园数量,努力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的学前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起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幼儿园为中心、多种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努力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至2015年,省示范园比例达50%以上,农村幼儿教育三年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示范区引领、先行区推动、样板区促进”的战略思路,尽快实现全市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按照“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在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和适合度大幅度提高,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基本达到省定要求。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根据全市高中阶段生源持续下降状况,“十二五”期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加大学科、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建设和投入,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通过联合、合并等各种途径,撤并规模小、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坚持优质发展,树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观,加快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坚持特色发展,增强普通高中自主发展能力,鼓励学校根据普高教育性质和任务,立足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具有独特校园文化和教学特色的普通高中,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000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6000人。“十二五”期间,为社会输送4至5万名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面向全社会的各种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超过4万人次;5年累计完成3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使城乡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质量,重点建设的示范校办学质量达到先进水平;多数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基地。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增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有效促进高校与城市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加大扶持与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景德镇陶瓷学院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优势与特色学科,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形成以工为主,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实施“学科建设、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五大工程,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重点学科培育成博士学位点申请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获得材料学和艺术学博士授权学科点,并力争申建大学成功,为实现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奠定扎实的基础,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的大学。景德镇高专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力争实现建院升本目标。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并积极推进省部共建,适时开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申报工作,争取建成“江西前列、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高职学院。

  “十二五”期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21%上升到2015年的40%,在校大学生人数达41000人。辖区内高校在拉动教育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成就景德镇教育强市作出贡献。

  ----逐步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实行成、职、普三教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结合,大力推进社区教育,逐级建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70%的社区和乡镇建立“父母学堂”;使0-18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城市达95%以上,农村达85%以上。继续办好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和各级老年大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工作,使50%的村建立“父母学堂”。依托高校、街道和乡镇社区教育机构,推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城市的形成。

  ----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调整学校布局,形成与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布点,建立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结构体系。加强城镇教育配套设施的控制性保护和规划性保护,保证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教育设施配套达标。制定出台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实施意见,加快中小学校配套建设,确保配套新建学校达到省颁标准。

  ----加快优质学校创建步伐。坚持走“放大特色、培育品牌、提升质量”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通过名优园、校的创建,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至2015年,省示范幼儿园、省优质高中和职业学校数比2010年翻一番,三所特殊教育学校建成省级示范学校,使我市的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基本建设达到部颁标准。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建立景德镇市教育城域网,建立完善城乡教育信息化应用一体化机制,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至2015年,所有县市区和农村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门户网站和校园网;实现“班班通”;全市学生计算机装备总数达2万台,生机比达12:1;力争完成80%以上的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每年装备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40间,小学科学教室60间,图书馆70间(室),加速我市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推进教育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广开渠道,加强合作,促进交流,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国内外名校和大型企业合作,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拓展国际劳务市场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劳务输出。建立和完善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服务机制,提高引进境外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开展以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区际交流,积极参加国际教育组织活动。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促进教育开放交流和合作。

  ----健全教育帮扶体系。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积极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进一步拓展扶贫助困的方法和途径。以做大做优“宏志班”为特色,推进教育帮扶向常态化发展。完善建立以“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为主要模式、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帮扶体系,落实政府在教育帮扶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教育帮扶的经费投入,确保我市青少年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进一步完善“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完善城市学校布局调整,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吸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承受能力。确保来景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率100%。完善配套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加快特殊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加强特教学校建设,积极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增加专用教育教学设施,使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颁标准,确保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结对助学活动,引导并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特殊教育。

五、“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推进教育发展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教育、组织、宣传、发改、财政、编制、人社、规划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教育工作发展格局。

  ----建立健全推进教育发展制度体系。建立教育发展问责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健全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并充分听取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健全推进教育规划落实机制。广泛开展对《规划》的宣传、解读工作,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和执行《规划》的共识。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定期报告和考核制度,强化年度督导,开展中期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强化政府教育投入主体责任。切实履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能,把教育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优先保障。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年度预算要保证教育支出预算编制依法增长,财政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实现财政教育拨款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或高于省核定比例、全市教育总投入增长比例高于GDP增长比例。

  ----落实各类教育投入政策。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政府财政保障范围,实行预算单列。建立公办非义务教育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渠道投入为辅的保障制度。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行政府、社会举办者、家庭以及行业和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机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实行市对县区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经费分配向薄弱学校倾斜。对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设实行规费减免,保障校舍安全工程等一批省市重点教育项目支出。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强化教育税费征收、使用、管理,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人民教育基金。制定土地出让经费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设施建设和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规范性政策;制定有效的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征收管理办法;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人才发展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测定,适时申报收费项目和调整收费标准。支持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

  ----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明确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教育经费的职责。建立教育经费增长考核制度,将教育经费落实情况作为对干部的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教育经费增长未达法定要求的要限期补足。建立教育经费保障与使用审计监察的长效机制。实行教育投入情况年度公告制度。

  ----全面推进依法办教育。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积极开展教育普法工作,切实保障国家和省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条例有效落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落实行政许可设定、实施和监督检查等配套制度,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规违法行为,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教育改革发展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市、县(市、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建立督学选拔聘任、督学资格认定、督学责任区和跨责任区督导制度。坚持督政和督教督学并举、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建立发展性、动态化的追踪问效督导机制。建立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督导评估机制。建立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问责制度。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公安、教育、工商、文化、出版、卫生等部门经常性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坚决整治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矛盾、纠纷和隐患。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配备专兼职保安,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完善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做好教育行业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工作。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过程。做到“六个加强”,即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六个加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爱国家、爱民族,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德育形式,积极丰富德育内容。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编写乡土教材,加强对学生陶瓷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景德镇历史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全面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设立市级教学改革基金和市级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区和学校,建立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估监测体系,探索和建立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考试考核等新机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优化知识结构,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教育学生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会生存和生活,学会做人与做事。学前教育要注意保护幼儿好奇心,培养幼儿好习惯。义务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高中阶段教育要从满足学生个性潜质开发需要出发,增加课程的选择性。高等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专业志向、专业精神。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健康和艺术、国防教育工作。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组织体育竞赛活动,锻炼学生体能。开展艺术交流、学生技能展示等活动。做好学校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工程,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并做好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加强考试和招生管理,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县(区)和学校排名,不得以各种中考成绩、竞赛成绩作为学生入学的附加条件,禁止设立各种形式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检测次数,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市场经济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模式,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心理健康等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强化广大教师爱生敬业、教书育人的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着力加强对校长和各级教育管理者的培训,提高他们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强化班主任和辅导员教师培训。着力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培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完成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的全员培训。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坚持在岗研修与到企业实践培训并重,形成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着力创新培训形式,大力推广校本培训、网上培训,建立教师团队发展共同体,建立中小学与高校之间开放、协作、互惠的合作机制。力争使专任教师生师比达到20︰1,专兼职教师生师比至18︰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得以实施。

  ----抓好“511”名师工程。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教育发展各项目标,着手建设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努力在广大教师、校长和管理者队伍中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大力加强名校长培养,提升校长把握全局、实施素质教育、依法治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实施“511”名师工程,抓好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促进创新型、专家型教师成长,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群体。鼓励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大力加强名师梯队建设,构建“省级以上、市、县(区)和校”四级名师培养体系,加快青年教师培训提高。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申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补充更新机制,每年“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公开招聘考试一批优秀教育人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推动建立校长、教师县(区)域内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新型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深入推进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学校用人制度,强化岗位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

  ----积极开展教改和教研活动。健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等教科研制度,把教科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课堂,建设一批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和教育教学实验基地。创建一批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对外影响较大,能独立承担或参与“十二五”重点课题研究的科研示范学校。围绕课程改革,深入各中小学校,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总结推广教科研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十二五”期间,拟再建设3—5个省级教育教学实验基地。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立项,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加强与外省市的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办好“景德镇教研网”,共享教育科研信息资源,提高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紧紧抓住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加强学校常规要质量,通过教研、教育信息化要质量。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管理教学、指导教学,做学校教育的内行。各级教研机构教研人员要深入基地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督查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推动特色学校建设,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必须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要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潜在优势,强化和突出自己特色的办学风格,选择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途径。实施“名校孵化行动”,采取强弱学校联手,实行结对交流帮扶,在交流管理经验、互相观摩学习、干部教师交流、信息资源共享、教师培养提高、经费设备支持等方面,发挥名牌学校的母体效应,促进薄弱学校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选择一个县(区)为素质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区),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试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开展普通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开展联合办学、委托管理、兼并重组等改革试验,盘活优质教育资源,扶助薄弱学校发展。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新机制;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学生适应能力。开展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定统一的市域内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合理分配招生名额,消除普通高中随意扩大招生的现象。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党员干部、教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创新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工作,倡导教育专家办教育,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学校干部交流力度,大胆选拔使用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强化党内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健全教育、监督、惩治相结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党组织,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做好在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积极探索民办学校建立党组织并充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六、“十二五”时期教育重点项目工程

  ----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中小学办学条件、校舍安全等标准,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校园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运动场地以及教育技术装备等方面未达国家和省定标准的学校,要全部列入相对薄弱学校或学校薄弱项目改造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和改造。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突出区域重点和工作重点的要求,完成校舍安全工程的总体目标,提升中小学校舍安全水平和综合防灾能力。提高学校优质化水平,使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省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根据国务院及省政府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舍防震抗灾能力,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所需资金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筹措。除在财政预算内安排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外,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等应优先用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实施农村幼儿园规范化工程。把农村幼儿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科学规划布局农村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积极拓展幼教优质资源,使一批农村幼儿园创建成省优质园。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克服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统筹优化城乡幼儿教育资源,坚决取缔非法办园;加大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努力提高其生活待遇。

  ----实施特色高中创建工程。加强普通高中建设,以内涵发展为导向,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办学多元化,引导更多普通高中学校走高质量、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提升全市基础教育综合实力,满足国家对多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使一批普通高中学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较高的办学品质,成为“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的特色高中。

  ----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以高水平示范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和专业建设为重点,整合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提升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十二五期间,完成省级重点职业示范校——景德镇陶瓷工程技术学校建设工程。学校选址确定在市高新区吕蒙乡二亭村大毛坞至吴家坞地段(206国道北面)。校园占地面积200亩,预留扩展用地1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9480万元,总体规划 、分期建设。其中一期土建工程投资1870万元,建筑面积12900平方米;二期土建工程投资4290万元,建筑面积15100平方米;三期土建工程投资3320万元,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

  ----实施中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实施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实验室及图书馆(室)和小学科学教室建设。到2015年,80%以上的中小学校按照部、省颁各项配备标准完成装备建设,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加强教育装备队伍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专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信息技术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

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

单位:%

   

2015年

一、发展水平

 

  1、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

≥98

  2、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

  3、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3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

  6、省级优质幼儿园比例

50% 

  7、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比例

50%

  8、高中阶段优质学校比例

≥80

  9、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12年以上

  10、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85%以上

  11、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90%以上

  12、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达到或高于省核定比例

  13、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高于GDP增长比例

二、教师学历学位指标

 

  1、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

     大专以上比例

75

  2、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

   大专以上比例

90

  3、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

   本科以上比例

90

  4、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

   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

10

  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

95

   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

5

   双师型教师比例

50




上一条:2011年江西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3月1日起报名 4月9日考试
下一条:江西中考4月10日开始报名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2022年部门预算说明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表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表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表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表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表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原602所学校) 50周年校庆宣传片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五十华诞校庆盛典邀请函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原602所学校) 50周年校庆公告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2021年单位预算
 发表,查看评论(0) 打印本页 搜索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0 602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办电话:0798-8465279 传真:0798-8465025 邮编:333001
地址:景德镇市航空路16号(市内乘K35路、36路至终点站) 赣ICP备05001460号 管理员: 58861118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